智慧医院的发展现状
1、智慧医院建设缺乏顶层设计的指导
顶层设计的缺乏是医院管理层认为阻碍智慧医院发展的首要因素。 一方面,由于智慧医院在被提出之时并未被准确定义,其内涵至今仍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而不断改变。这导致关于智慧医院体系与标准方面的建设较为滞后,智慧医院建设缺乏顶层指导 ;另一方面,面对现阶段层出不穷、错综复杂的技术和应用,智慧医院建设很容易发展成为盲目的系统和应用投资,而忽视各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兼容性问题,这种投资又很难得以持续。
2、医院互联互通存在局限性
我国整体的医疗数据信息存在巨大壁垒,当前,各级医疗机构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尤其是知名三甲医院,单个医院即拥有庞大的数据信息,包含着患者病例、医疗检测结果、影像学报告,医生记录、医用函件、临床数据和财务数据等,这些数据是病患医疗服务及提高效率的珍贵资源。然而,这些宝贵的数据信息却缺乏结构性的应用, 数据间的流动、融合渠道不畅通,数据绝大部分是碎片化的,各机构、数据之间也没有互联互通。
3、智慧医院前勤与后勤建设投入不匹配
医患群体虽对安全、舒适有较强的需求, 但通常不认为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医疗环境是智慧医院的重要功能。类似的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智慧医院在建设过程中更多地去关注前端热点技术而忽视了对后端基础支持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 最终导致终端用户的体验产生不平衡、不完整,用户综合满意度无法得到提升。
4、医院能源使用缺乏有效管控
耗能设备多,运行周期长,管理效率低等问题一直存在,相应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合理的能源管理方案,是造成能源利用率不高的又一重要原因。
5、互联网医院应用终端的需求强烈
随着手机和3G、4G网络的普及,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到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变化, 便捷、快速、高效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模式。互联网医院、移动医疗借势而起,一改传统的就医看病方式,更多的人们通过手机、网络实现预约挂号、支付、病历查询、报告推送、诊后点评、住院服务等功能。
6、传统建设模式对智慧医院建设的不适应
传统的建设模式按专业细分进行招标,这种模式基本上是按土建、机电、装修、智能化、洁净、物流、气体等专业将项目拆分成十几个标段招标实施。首先,这种低价入围或三选一抽签定标的模式,造成中标单位大多数都是行业内二、三流的小公司;其次,低价中标模式加之中标公司整体实力欠缺,导致项目施工过程中协调难度大,各子系统难以有效的实现整合,不能在统一的集成平台上运行和管理,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既无法实现院内的信息互通互联,更无法达成院院相通的区域医疗信息化需求。
智慧医疗行业发展的PEST分析
1、政策环境
目前, 医疗改革进入攻坚期,医保控费的压力急需释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迫在眉睫 。正逢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突飞猛进,智慧医疗便以高调的姿态频繁出现在行业政策中。 在中国新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公立私立各家医院大力发展医保体制改革 。 由于国内公共医疗管理系统中“效率较低的医疗体系、质量欠佳的医疗服务、看病难且贵的就医现状”为代表的医疗问题为社会关注的主要焦点。
2、经济发展
根据十二五期间的规划,2020年卫生总费用要达到GDP总量的6.5%-7%。若以占GDP比重的6.8%估算,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对中国2018-2020年GDP增速预计的6.4%来计算, 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将超过6.5万亿元。 医院精细化管理带来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非公医疗蓬勃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差异化、多元化的医疗服务。
3、社会现状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近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已有明显提升。但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慢性病高发的管理不善等现状的出现,现代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着社会环境带来了的巨大挑战,急需寻求创新模式,以解决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配不均衡、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分级诊疗、医联体及智慧化手段可提高接诊效率和服务水平。 建立医养结合医院是解决老龄化的重要途径。
4、技术进步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在医院智慧化建设方面应用愈加频繁,从而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和实效,以求最大化地实现医院的效能。
智慧医院解决方案